特色食品杂粮小吃还有什么像《风味人间》里莜面窝窝这样的粗粮做的美食?TB体育手机客户下载

2023-08-10 12:58:3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题主所说的「莜面窝窝」是高寒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在山西当地它还有个更卡哇依的名字叫。因为形似下面这个用柳条编成的容器「笆斗」,在当地称为「栲栳」。相传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对这道面点爱不释口呢!

  而「莜面鱼鱼」同样是山西等地传统食品,因山西方言惯用叠词,故称面鱼为面鱼鱼。据我所知,要把莜面鱼鱼做到筋骨弹牙,绝非易事。首要的关键是和面,必须用开水泼好,交替使用拳头和手掌揉捏,直到面团中挤出的空气发出噗噗声,再用双手搓成数尺不断的鱼鱼。

  鱼鱼搓成后可在锅中焖熟,底料搭配山药、蔬菜、葫芦、肉片等等。或者将鱼鱼加入番茄酸汤中炖煮,若能再撒入少许香菜、葱段、大蒜、辣椒面,简直堪称完美无憾。

  上面两种莜面食品的原料都是莜麦,莜麦脱壳碾成粉即为莜面,属于粗粮食物,我猜想题主指的“类似的美食” 应该是粗粮做成的美食吧。

  有一个特简易的分类方法,除了白米和白面之外,其它都可称作粗粮,因为与之对应“精粮”的来源只能是大米、小麦。所以没有经过精磨的粮食都算粗粮,比如谷物类的有玉米、大麦、荞麦、燕麦等,杂豆类有黄豆、绿豆、豌豆等,块茎类常见的则是红薯、山药、土豆,正所谓「五谷杂粮」。

  精粮口感虽好,但是经过精制,营养成分流失严重,营养价值其实还不及粗粮。同等重量和能量下比较,粗粮可以提供白米三倍以上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所以早上啃一根玉米,到中午都不饿,而吃碗白米粥,十点不到肚子咕咕叫。

  但吃粗粮也要讲基本法,切忌突然增加粗粮进食量,不然肠道消化不过来要罢工的,每天的摄入量大概30-60克就好。要想肠道更高效地消化粗粮中的纤维素,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如果你朋友正在吃粗粮减肥餐,你真的可以嘱咐她「多喝热水」。

  遗憾的是现代人大多粮为主,粗粮食物的确不太常在餐桌上看到,主要原因得怪粗粮口感太糙,很多人无法适应,所以才不受推崇。答主刚好是粗粮爱好者,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的心头爱吧!

  洋芋搅团在《风味人间》第一集里就提到过。你若去过陇南的小吃街,一定会对各种卖洋芋搅团的汉子哼哧哼哧砸洋芋的场景印象深刻。这种吃法源自于贫困时期,青黄不接时,老百姓采挖不挑剔土质、抗旱能力强的洋芋,用以改善生活。

  女人们把洋芋煮熟剥去皮,冷却后倒进木槽里,由身强力壮的年轻汉子们举着木锤一下下砸得“咚、咚、咚……”直响。砸好以后,就用热油淋在辣椒面和蒜泥上,加入适量食醋勾兑成酸辣汤倒进洋芋搅团上,一碗爽滑又酸辣可口的洋芋搅团就成了。

  虽然洋芋搅团不比大鱼大肉,但是其简单清淡、缠绵悠长的口味越来越受到各地人的喜爱,答主曾吃过加入炒得喷香的蒜苗、韭菜洋芋搅团,好吃得直哼哼!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陕北地区几乎人人爱吃的名小吃。它为什么叫擦擦呢,因为是拿削皮土豆用带孔的“擦子”擦成丝得名。

  TB体育手机客户下载

  做法非常简单,自己在家就能做。拿洋芋擦成丝,打个鸡蛋,分次加面粉,调入盐、鸡精、花椒粉、蒜泥、辣椒面等等,放进蒸锅蒸上15分钟,摊凉以后可以煎、炒、拌,味道都很不错。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胡萝卜、芹菜叶、马齿笕,被统称为「菜疙瘩」。

  有意思的是,洋芋擦擦同样起源于困难时期。因为连年闹饥荒,被饥饿支配的陕北人盯住了这片土地上盛产的土豆,于是就有了洋芋擦擦、洋芋搅团。

  碾转同样是出现在《风味人间》第一集里的特色小吃,其它地方鲜有介绍,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还颇为惊喜。

  这种食物只能以元麦、小麦、青稞制成,不可用大麦。做法是将半成熟的元麦籽粒炒熟,再磨成条状,加入适当配料凉拌,或者简单地与鸡蛋同炒,即可得到清香可口的碾转TB体育手机客户下载。

  元麦分布于长江流域,秋冬播种、夏初收获。每当立夏至小满的光景,青色的元麦成熟逐步变黄,正所谓「青黄不接」之际。百姓为渡饥荒,就会提前收割少量尚未枯熟的元麦,制成碾转以充主食,蒸饭煮粥或拌食均可。

  陆游诗曰「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据考,这里的「黎祁」是豆腐的别称,而「连展」指的就是「碾转」,看来这种食用方法由来已久。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或吃过荞面饸饹,「饸饹」古代称为「河漏」,两者在读音上用普通话或陕西腔都很接近。

  荞面饸饹主料是荞麦面粉,将食用碱和食盐按比例和匀揉成面团,面团四边能感觉往里蜷,才算合格,再严实地蒙上笼布醒面。醒好的面再次揉筋道,分成小团放入饸饹床子里,饸饹床子差不多是拳头大小底部有筛状的圆柱形铁管,用长臂的木头墩子使劲按压面团成细长条,饸饹就成了。

  经常能看到有人直接将饸饹床子放于开水锅上,一边用力将面压出成条,一边直接落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荞面饸饹色泽黑亮,入口筋道,越嚼越香,如果能泼入掺入多味调料的羊肉汤,撒上碎香菜末、蒜末和油泼辣子佐料,痛快吃上一大碗,简直香得忘记思乡为何物!

  玉米发糕制作方法其实不难,不过是用玉米面与面粉混合,加入适量发酵粉、奶粉、砂糖、水,搅拌成面糊,静置于温暖处发酵。用温水把小苏打化开,倒入发酵好的面糊中,拌匀。最后将面糊倒入模具中,蒸熟出锅。

  我奶奶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豆腐、糍粑、玉米发糕做得顶呱呱。每次蒸得恰好的玉米发糕一出笼,就喊我到灶台前,装一碗黄灿灿、热腾腾的发糕给我。咬第一口必定松软,嚼几下玉米鲜气瞬间爆满,一口气吃不停歇,肚子不知不觉胀得圆鼓鼓。

  最近家里附近开的包子铺竟然也做玉米发糕,喜得我赶紧分享到邻居群里,鼓动大家多多购买,免得销量不佳店家下架,那时就没得吃啦!

  在云南、贵州地区称玉米为包谷,而包谷粑粑就是用成熟鲜嫩的玉米制作的一种面饼。不同点是,包谷粑粑纯粹用玉米糊,摊在平底锅里煎至两面金黄。同样的是口味清新,鲜甜可口。

  追根溯源起来,其实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和秘鲁,大约十六世纪传入中国,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里就有了关于玉米的记载。据统计,以玉米为主粮的地区癌症发病率较低,相对而言寿命也更长。因为玉米中亚油酸含量高达60%,还含卵磷脂、维生素A、E等,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并柔化动脉血管。

  如今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有轻微脂肪肝,在适当运动的基础上,可以将早餐改为玉米发糕或包谷粑粑,这些实在买不到,煮好的玉米也成,慢慢啃食别有一番滋味。

  燃面馍是用糜子面做成的,跟最近很火的宜宾燃面只是恰好重名而已。做法兼顾以上两者,油煎或锅蒸都相宜,吃得是甜中带苦、苦尽甘来。

  这种其实在很多描写黄土高原的小说里比较常见,用燕麦、荞麦、大豆做成的杂面干粮,吃多了真的会觉得很虐心,仿佛嘴里在咀嚼小石子。但是反过来,细粮吃多了,身体却没有从前那么健康,再回过头吃这些粗粮食品,意外地会获得一种返璞归真的快乐。

  西北地区八十年代的一代人,在年幼时肯定吃过这些干粮,在既爱又恨中成长起来,多年以后再次归乡吃到燃面馍,一定会啧啧称赞「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其实国外专业膳食指南多次强调,得重视提高全谷物的食用量,同时减少精制谷物食物的摄入。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儿时相伴的粗粮恐怕早已远离餐桌,大鱼大肉的消费不断,精制谷物也霸占主导地位。

  不过好在近年来,很多大城市居民都或多或少提高了杂粮消费,主要以燕麦和薏米为主,其实除了这两种粗粮美食还多的是,上面介绍的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有深厚的地域烙印,值得尝试。

  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既是营养瘦身的美食,也是属于童年的记忆,更是值得回味的「家乡味」。

  当时年纪太小,好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却一直记得家门口那条胡同里,有家卖老北京糕点的小店,名气虽不如护国寺小吃店,味道却也是极好的,特别是它家的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的传统小吃之一,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

  地道的驴打滚,是用黎米面做的,其中又以承德产的最佳。演变到今天,大多都改成了江米粉,也就是南方所说的糯米粉。

  驴打滚的食材易得,工序上也一点都不难,糯米糊蒸熟,擀薄后抹上一层红豆沙,卷起来撒上黄豆粉就好了。

  因为制作时成品表面会撒上一层黄豆粉,像极了老北京城郊外的野驴撒欢儿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得名“驴打滚”。

  做好的驴打滚外表金黄,豆香馅甜TB体育手机客户下载,层次分明,入口香甜软糯,真真是百吃不腻。

  咬一口,带着豆香的黄豆粉沾满嘴角,咀嚼一下,红豆沙的甜味从口腔一路蔓延到心底,幸福到冒泡泡。

  那些经历过的事大多都记不清了,吃过的食物却是一个没忘。只消尝一口,就能触发时光之门,转瞬回到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

  作为一个在北方长大的南方人,我们一家人对于粗粮的认知都有些偏颇。昨儿还和朋友聊天说到八宝饭,她说喜欢吃里面各种蒸软了的豆子,我很奇怪地想,八宝饭里面不是糯米和豆沙吗,哪儿来的豆子?你看,地域差异就是这么来的。我对于主食的理解很浅薄,米和米做的其他;至于粗粮,我唯一能想到在家里“最受欢迎”的,就是玉米了。

  玉米作为一种“粗粮”,极大丰富了我家的日常餐桌。一开始是玉米面糊糊,老爸的胃总是不太好,老妈就在市场上买现成的玉米面,用清水调开,再倒入烧开的热水中,搅拌均匀,咕嘟个三五八分钟就可以吃了。我个人觉得是没什么太大的味道,胜在快速便捷,而且好消化。后来我妈改良了一下,加入南瓜或者荠菜叶子,变成甜咸两种吃法,入口粘稠,糊得恰到好处。

  然后,我家又出现了玉米饼,我妈会在玉米面里加一些牛奶和糖,揉制成小饼状,既有乳香又不会太甜腻。蒸锅蒸熟以后,热气腾腾的掰一块,玉米混着奶香特别诱人。大概是玉米饼太好吃了,老爸又去学习了油煎的方法,薄油小火,饼子的底层煎出一层金黄微焦,吃起来又软又脆,伴随我度过了很多个发呆的下午。

  有次老爸出差去了哈尔滨,回来就给我们推荐“棒碴粥”。大院食堂的东北大厨会做,老爸就隔三差五去打一碗。看卖相就知道,它也是玉米的衍生产品。 被打碎成颗粒状的玉米碴子,经过长时间的熬煮特色食品杂粮小吃,粥比较粘稠,玉米碴有嚼劲,撒点白糖或者就着一份雪里蕻,能吃小半碗就算成功。因为这个东西,是在太撑人了。

  至于特别流行的窝窝头,我妈并没有给我普及成功。它比馒头的密度大几倍,既不像玉米饼那么蓬松柔软,吃起来又没有棒碴粥的颗粒感,甜是甜的,可我个人不太喜欢。

  当然这还不算完,研究生毕业交换实习,我申请去了墨西哥,继续了和玉米的不解之缘。众所周知,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国,他们对玉米的喜爱和依赖超过其他国家。等到了才知道,“玉米饼”这三个字,其实包含了10多种不同的主食,而和它搭配的组合特别固定“肉类+蔬菜+奶酪+辣酱”。(友情提示:某K家的墨西哥鸡肉卷在老墨那边真的没吃到过,嗯)

  因为住在寄宿家庭,房东阿姨玛莎会给我做午饭,也让我有机会见识到了“玉米饼”的神奇。首先是Taco,是墨西哥的传统食品,用一张玉米粉制作的墨西哥薄饼将肉馅、蔬菜等卷成U字型。它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墨西哥小吃了,他们在一天的任何一餐都可以吃Taco。而且Taco真的可以卷任何东西在里面,重点是要加自制的辣椒酱和奶酪。热量之高,令人发指。

  然后是Tamale,类似于粽子的长条状主食,里面是玉米粉揉成的面皮,可以包裹肉类蔬菜奶酪和辣酱(你懂的),用玉米叶子包裹起来,蒸熟即可食用。也有甜味的,我个人更喜欢,加了葡萄干炼乳之类的,甜味非常浓郁。

  接着是Taquito,就是类似于炸面片一样的存在。Taco一般是现吃现做的,做多了没吃完怎么办?放点儿肉馅,卷成小卷卷儿,过油一扎,拿出来再配上辣椒酱或者仙人掌酱,两口一个,咔哧咔哧满口脆。个人比较喜欢配上牛油果酱,就是牛油果+盐+青辣椒酱混合而成,可以化解Taquito的过分油腻。

  还有一种零食Tortillas,在国内现在也有很多,就是玉米片薄脆。吃的时候也要讲究搭配,简单一点儿呢,配个酱就好,牛油果酱、青辣椒酱和红辣椒酱是街边饭店的标配;复杂的吃法是把肉馅、西红柿、牛油果和Tortillas混合,铺上一层芝士就OK了。这东西是餐前小食或者下午茶零食,吃多了也会胖的,哎。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没法接受的一种零食Esquite,甜辣口味,是干辣椒面+奶酪的甜辣口味,请大家自行脑补吧,这个味道影响了我,基本在墨西哥的时候,逛街就不吃零食,太方了。

  说了很多,可能是跑题了,好歹也再说粗粮,还能圆回来。个人对于粗粮的认知都是在电视纪录片里,看来以后要多多尝试一下才行了。如果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点个关注,@秋食工作室,更多好玩的美食故事,我们一起分享。

  自从《风味人间》开播之后,我们福桃编辑部每天的线J火腿你买了没有?”“那个笋看着好好吃啊!”

  编辑部的小朋友都是陈晓卿老师的迷妹。这种迷恋的极致,就是她们在我的《潘金莲的饺子》新书发布会北京站的时候,假惺惺表示要来给我站台献花,并且精心准备了一把“肥宅快乐花”——其实是献给陈老师的。

  她们反过来不断催促我,片子这么好看,快给陈老师入职腾讯视频后的第一部美食纪录片吹一波彩虹屁!

  看过第一集《山海之间》之后,我起码打开了四次淘宝,搜索关键词,一一下单。陈老师的纪录片,一如既往的好吃、诱人。但除了好吃,我感受到,这一次,陈晓卿团队不仅仅想要展现食物本身,《风味人间》里,呈现更多的是食物背后的故事——食材的寻找,手艺的传承,还有对于中西方味道的差异性探讨。

  食物是平等的,虽然它们时常被人们用价格区分开,但获取食材的艰辛是相同的。制作食物的匠心是一样的。花费数月制作一条伊比利亚黑毛猪火腿所花的成本,和凌晨起床磨豆煮浆点卤而成的一块豆腐所用的心思,本质上是一样的。

  食物是平等的,街头小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桂花糖粥所获得的愉悦感,并不比米其林三星法餐厅吃一次四小时晚餐少。

  食物是平等的,四岁的小男孩恩在羊圈里抓羊的镜头和台东少年卢旻易在船头捕捞旗鱼的英姿一样令人激动。

  这种“食物平等”的态度在《风味人间》里得到的最充分的体现,莫过于把火腿这样的高级食材和碾转这种从前的饥荒食物放在一起。

  1988年,远在洛杉矶的张爱玲和跳蚤进行了长达5年的斗争,在这5年里,她不停地在各个汽车旅馆中穿梭,穿一次性的拖鞋,连衣服都是一次性的,甚至不惜扔掉自和朋友的信件。处境不佳,涌上心头的是乡愁,思乡的最典型表现便是想念家乡的吃食。

  《谈吃与画饼充饥》中饱含着爱玲自己吃过的许多美食记忆,其中一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种食物叫“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像……我姑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满锅的小绿点圈圈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这种神奇的食物是什么?我猜了很久,总是猜不出来,还专门托人买过一回青麦回来煮,结果根本没有什么“圈圈急转”,只有一锅半糊不糊的汤,煮过的青麦也并不好吃。

  直至一日,与故宫宫廷部的老专家苑洪琪老师聊起,她一语点醒梦中人:“粘粘转不就是碾转嘛!乾隆皇帝也吃过!”

  原来,大麦区的贫农们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多已经绝粮,只好忍痛把尚未成熟的麦穗,摘下一些来救急,制为“碾转”,这当然是一种无奈的奢侈,算是寅吃卯粮。“碾转”的做法,是把青嫩的麦粒以碾石滚压,饱满的淀粉汁与嫩绿的高纤维,被滚压成一绺一绺弯曲而翠绿的小“螺丝转儿”,故称“碾转”。

  乾隆皇帝吃碾转,当然不是为了救急。这个著名的皇帝虽然已经在今年夏天的屏幕里被塑造成了薄情的“大猪蹄子”,但他却时刻记着他的子民。他是一个切切实实接地气的皇帝,喝过豆汁儿,也吃过碾转。

  苑老师介绍,乾隆三十年四月,乾隆皇帝作此诗,当时他南巡江南,回京时经过山东夹。当地官员承上了新麦做的碾转,乾隆尝过之后,大为欢欣。

  乾隆皇帝对于民间的农家食物,一直有独特的好感。每年春季榆树发芽的时候,清宫要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乾隆不仅自己吃,还将此供奉神祖,“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宫内御膳房做的榆钱饽饽分送后妃、皇子们,还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初夏食碾转,端阳节食粽子,重阳节食花糕。你很难想象,这位看起来品味不高的皇帝,其实比他的父辈们更热爱这片土地: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榻、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粘馓团子……本来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间粗食,却上了皇帝的餐桌。

  这个习俗直到嘉庆年间依然在宫内延续。嘉庆十九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里面提到:“碾钻、榆钱饼,北方民间常食之。宫中亦每以进供。乾隆间,有御制诗。”

  不过,乾隆皇帝并不是第一个品尝碾转的皇帝,明朝著名宫中吃喝指南《酌中志》里,亦有此物,写作“稔转”:“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钦赐京官扇柄。牡丹盛后,即设席赏芍药花也。是月也,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二十八日,药王庙进香。吃白酒、冰水酪,取新麦穗煮熟,剁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

  这里稔转的吃法和碾转是一致的,都是把麦穗磨成细条,由此可见,宫中吃碾转,是固有的习俗。

  北地碾转常常做成咸口,《风味人间》里的碾转便是这种做法,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凉拌浇带醋的蒜汁。我用某宝,买了一些速冻的,聊以解馋。新蒜在蒜臼里捣出蒜汁,磨一点干辣椒,抓一把盐,淋小磨香油,倒一点醋,香味立刻氤氲弥漫开来。

  张爱玲吃过的碾转,还有另一种冷吃的甜味做法,如我的老家南通,虽非北地,亦有此物,名唤冷蒸。

  做法却是一样的,麦穗初熟,捋下穗头,去掉麦芒麦壳筛簸干净,青麦粒放铁锅中用文火翻炒,麦粒青转黄时起锅,趁热上石磨碾成细条状。如皋有一句俗语:“乡下人吃不到热烧饼,街上人吃不到热冷蒸。”这句话的意思是,冷吃是城里人的尝鲜吃法,在乡下,冷蒸的吃法很多,可煮粥,可韭菜爆炒,还可以加韭菜末、生姜米做成冷蒸饼,烙成金黄色,颇有风味。

  冷蒸上市,只有十天,麦子一黄,就再也看不到。一般吃冷蒸,总在四月到五月之间。在南通城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有人挎着一个小小的竹篮,上面用凉荫荫的毛巾覆盖着,轻轻的揭开,露出一篮子翠油油的绿色。妈妈拉着我看到,忽然惊呼:“冷蒸!”一定要买来给我尝一尝。篮子里的冷蒸是一小条一小条的,卖的人会捏拌上白糖,像做粢饭团那样,捏成一个团,递给你。

  在我的印象里,冷蒸最大的特色,是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香,像抹茶,有点幽冷的那种。但吃到嘴里,口感却是实韧,微微苦涩,回味是甘甜的。

  我对这东西很是着迷,有一次和画家徐累老师说起,沉默良久,两个人听见对方咽了咽口水。

  食物是平等的,哪怕贯穿几千年,从弘历到张爱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性别,不一样的经历,却想念同一份来自乡野的食物。是碾转让两个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人有了联系,是碾转给了他们苍生的温度,是碾转给了他们孤寂时的温暖,是碾转让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怀念和热爱。

  而对于我来说,这恰恰便是美食最大的魅力。那一个小小的名词在故纸堆中闪着光,招着手,当你发现了这奇妙的经历之后,再尝一口现实中仍然鲜活的味道,你忽然对历史有了新的感受。

  所以,还是要向大家推荐这部由腾讯视频出品的《风味人间》,每周日晚21点15分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另外,除了8集纪录片《风味人间》之外,还有伴随《风味人间》播出的美食清谈节目《风味实验室》,顺便说一句,可以在里面看见今年夏天因为过于迷恋冰淇淋而减肥失败的我。(如果你们可以截到我不胖的镜头,我将送出今年在京都选购的礼物表达衷心的感谢!)

  微信:『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荐,回复“电影”还有美食电影打包放送~

  福桃九分饱,专注于最接地气的美食报道,探索一切带劲的美食,对鸡鸭鱼牛羊、零食点心酒糖茶有较深入的研究,还时不时对社会热点进行爆炒乱炖式解答。

  为什么叫粗粮?粗粮我们现在说什么膳食纤维,养生云云,那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吃的好,开始寻求返璞归真了。小时候,之所以吃粗粮,是因为吃不起细粮。

  磨一次白面需要好几道工序。小时候跟我妈去磨坊磨面粉TB体育手机客户下载,一袋口粮进去细粮出不来几斤。所以粗粮才是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也是个怪人,打小喜欢吃搓鱼鱼之类的面食,什么土豆西红柿烩一锅菜我能吃两三碗鱼儿(。ӧ◡ӧ。),所以对粗粮面食可谓如数家珍了。

  这是山西土著应该人人知道的面食,高粱面制成。从前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都是纯高粱面搓鱼鱼。等条件好点了,就掺一点白面,口感不那么涩,但我很喜欢那种高粱面的粗粮口感。搓,是因为以前没有工具只能靠手,所以叫搓鱼鱼。现在家里一般都有手动或者自动机器,搓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碗托一般都是荞面制成,超级无敌好吃,凉拌偏多,也有人抄着吃,我只吃凉拌的。加山西老陈醋,蒜泥足以撑起山西美味的一片江山。因为每一份都要用碗做,称为碗托。有专门的削碗托的工具,一般刀切的都没有专属工具削出来的好吃。

  莜面窝窝在莜面栲栳栳面前应该知名度要掉很多的。莜面栲栳栳以莜面制成,一般用大理石板卷的时候最顺畅,但是做一顿全家人吃的极费时间,所以家里现在很少吃这个。小时候经常吃,彼时我妈是莜面栲栳栳大拿一枚!

  说了高粱面自然不能少了这一个,也是高粱面主力。每年回家除了焖面必吃美味之一。擀一张大面饼,把菜铺上去,卷起来切墩儿上提蒸熟。

  TB体育手机客户下载

  当年的主食之一。精粮在小时候是很少见的,所以玉米面也是我们家餐桌上的主力梯队。玉米面发糕,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糊糊…都是很好吃的啊。为了吃起来不那么难吃,我妈会放一丢丢糖精在馒头里面,口感虽然粗糙,但是甜甜的都是开心的。

  拨烂子通常人们最多听到的是炒拨烂子。事实上,拨烂子不一定要炒着吃的。拨烂子以土豆为主,面粉辅助。土豆擦成碎的,不要用切,和野菜碎裹上面粉,铺一层蒸布在锅里,拨烂子放上去蒸熟。芹菜叶做这个超级对味。熟了之后就想怎么吃法怎么吃就可以了。还有跟这个对应类似的面食,只是把这些食材和成面饼,切宽条蒸熟,另一种惊喜滋味。可惜我不知道这个对外称呼什么,在老家我们叫猴脚板…嗯,就是这么没逼格的名儿:)

  除了这些我在老家常吃的粗粮。还有豆面和糕面也是我们山西人家爱吃的种类,但这两类产量更小更贵,也就吃的更少,算得上面中贵族。从前也就过年那天,早上吃接年面,用豆面。中午主餐,吃炸油糕,或者请客办酒席,才有这么好的待遇吃顿炸油糕。喜庆,稀罕,还有点高端ヾノ≧∀≦)o

搜索

网站地图